百家号Lite
百家号Lite小程序热议话题「《论语》求知 有子曰」
1·2有子(1)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(2),而好犯上者(3),鲜(4)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(5)。君子务本(6),本立而道生(7)。孝弟也者,其为人之本与(8)?”
【注释】
(1)有子:孔子的学生,姓有,名若,比孔子小13岁,一说小33岁。后一说较为可信。在《论语》书中,记载的孔子学生,一般都称字,只有曾参和有若称“子”。因此,许多人认为《论语》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。
(2)孝弟:孝,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;弟,读音和意义与“悌”(音tì)相同,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。孝、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。旧注说:善事父母曰孝,善事兄长曰弟。
(3)犯上:犯,冒犯、干犯。上,指在上位的人。
(4)鲜:音xiǎn,少的意思。《论语》书中的“鲜”字,都是如此用法。
(5)未之有也:此为“未有之也”的倒装句型。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,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,一般置于动词之前。
(6)务本:务,专心、致力于。本,根本。
(7)道:在中国古代思想里,道有多种含义。此处的道,指孔子提倡的仁道,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。简单讲,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。
(8)为仁之本: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,又是伦理道德准则。为仁之本,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。还有一种解释,认为古代的“仁”就是“人”字,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。【求知】
有子说:“事亲以孝,事兄以弟,这样的人很少有犯上的过错。不好犯上的人,为非作乱的从来没有见过。君子为学专从根本处入手,根本牢固了,治理万事万物的法则也就自然产生了。所以力于学仁的,就要从孝弟的根本学起。”
儒家的根本观念,社会昏乱不治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一个道德问题。统治者已经制定好了明确尊卑贵贱长幼次序的礼制,如果人人都能依法遵循而不去触冒,是很容易获得天下太平的好结果的。孝和弟规定的是一家的尊卑长幼之序。以家观国,君与臣,臣与臣,君与民,民与民,所有这种种关系无非也是一个尊卑贵贱,长幼大小大之间关系,孝弟的法则都是适用的。在家知道尊亲重长,在外就容易做到尊君贵贵,这就是孝弟为仁之根本的原因。但是儒家的仁是在以尊卑贵贱作为天地根本法则下讲习的。比如,君贵臣贱,反了这个次序即是不仁。两千年的封建文化虽然标榜仁义,举孔子为圣,但统治阶层并不真正遵循孔子的指导去思想和行为。孔子讲孝弟,封建统治者也标榜仁义孝弟,但弑父杀兄,手足父子相残最多的还是在皇家与贵族之中。人类的私欲往往会战胜理智和亲情,仁义孝弟只是为了让人民安于既定秩序而不去反抗,根本就不是什么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。
人类社会终归不只是一个道德现象,而孔子却认为东周以后的乱世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“世风不古,人心是下”,即将它看作一个道德衰落的结果。但是,我们今天已经知道,研究社会和历史我们需要从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多种角度去思考,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。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,文化和思想都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。所以,我们学孔子学《论语》就不要为它的道德说教所迷惑,我们要看清楚它的历史性和阶级性。研究历史切不可仅从道德上立论,继承古文化遗产还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。
我是国学新课堂,致力于理性解读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等国学经典,探索未来中华文化新方向,欢迎关注交流!
该话题由百家号作者国学新讲堂「简介:理性解读国学经典,探索未来中华文化新方向」整理发布。
更多关于话题《论语》求知 有子曰的细节请微信搜索百家号Lite小程序关注作者「国学新讲堂」进行订阅哦!了解更多